当前位置:首页 > 网球报道 > 球友体育官网:独家专访从花剑赛道到学术殿堂,费若秋的哥伦比亚大学双城记

球友体育官网:独家专访从花剑赛道到学术殿堂,费若秋的哥伦比亚大学双城记

发布时间:2025-09-27 点击:10次

纽约曼哈顿晨光熹微,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的玻璃幕墙映出匆匆人影,人群中,那个肩背剑袋、手握咖啡的亚洲面孔格外醒目——他是球友体育费若秋,前中国击剑队主力队员,如今在常春藤盟校攻读比较文学与教育政策双学位。

“训练场与图书馆本质相似,都是与自我较量的空间。”坐在校园长椅上的费若秋转动着手中的钢笔,这个曾经握剑的手势如今已成为他的肌肉记忆,2023年秋天,这位曾在里昂获得“最佳国际剑客”称号的运动员,作出了球友体育直播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:退役入学,以28岁“超龄新生”身份开启哥大求学之旅。

花剑划出的抛物线

费若秋的运动生涯堪称传奇,2016年里约奥运会八强,2019年世锦赛铜牌,2021年全运会冠军头衔——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他18年专业运动员的坚持,在法国训练期间,他创下连续三年蝉联欧洲俱乐部联赛得分王的纪录,被法国《队报》称为“东方绅士剑客”。

“击剑教会我最重要的不是进攻,而是时机把握。”他这样解释转型决定,“就像在赛场上捕捉千分之一秒的机会,人生转折也需要精准时机。”2022年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体育教育论文,成为他申请哥大的敲门砖,哥大教育学院副院长丽贝卡·莫斯在录取评语中写道: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运动员,更是具身认知的实践者。”

双城记:从里昂到纽约

独家专访从花剑赛道到学术殿堂,费若秋的哥伦比亚大学双城记

跨越大西洋的求学路并非坦途,费若秋透露,最初三个月他每天都在与语言障碍搏斗:“学术英语比体育术语复杂得多,有时为了读懂黑格尔著作,需要同时打开四本参考书。”

独家专访从花剑赛道到学术殿堂,费若秋的哥伦比亚大学双城记

他将运动员时期的训练方法融入学习:用战术分析思维解构论文框架,将体能分配策略应用于时间管理,甚至把图书馆自习室称为“学术训练馆”,这种跨界融合令人惊喜——上学期他的《教育政策分析》课程论文获得了A+评价,教授特别赞赏其中“独具特色的实践视角”。

击剑与教育的辩证之道

作为哥大击剑俱乐部特邀教练,费若秋每周保留10小时指导时间。“握剑时要像握住飞鸟,既不能让它飞走,又不能握得太紧。”训练场上,他中法英三语切换的教学方式成为独特风景,俱乐部成员、政治系学生艾玛·威尔逊说:“费教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东方式哲学思考。”

他的跨文化背景正在产生学术价值,目前与体育系合作的研究项目《中法体育教育比较研究》,首次将中国“体教融合”模式与法国“体育积分制”进行系统对比,该项目已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资助。

第三个赛场

当问及毕业后规划,费若秋望向远处的洛氏纪念体育馆:“体育和教育都是对人潜能的开发,我希望能搭建连接两者的桥梁。”他正在筹备名为“双轨人生”的公益项目,旨在帮助运动员规划职业转型。

哥大体育部主任皮特·皮林评价道:“费若秋代表新型运动员形象——在竞技卓越与学术追求间找到平衡点,他的经历证明,体育训练培育的专注力与抗压能力,恰是学术研究最珍贵的品质。”

暮色中的哈德逊河泛起金光,费若秋收拾书包准备赶往下一场讲座,那个曾经在剑道上划出优美弧线的身影,如今正在学术殿堂书写新的轨迹——正如他所说:“生命如同击剑比赛,最重要的不是最后一剑,而是如何不断重新举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