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综合报道 > 【球友体育app】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【球友体育app】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发布时间:2025-09-30 点击:8次
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绿树成荫的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修长身影正快步走向图书馆,他就是费若秋——从法国职业剑坛激流勇退,如今在常春藤盟校攻读比较文学的前击剑国手,这位曾在国际赛场上为中国夺得荣誉的“旅法剑客”,如今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他的人生征程。

缘起: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选择

2023年5月,当费若秋宣布退役时,体育界一片哗然,年仅26岁,正处于运动生涯黄金期的他刚刚在法国击剑大奖赛上获得亚军,世界排名升至第七位,没有人理解他为何在巅峰时期选择离开。

“很多人认为我是因伤退役,其实不然。”费若秋在哥大Butler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对我们说道,窗外阳光透过哥特式窗棂洒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。“击剑给了球友体育下载我很多,但我始终知道这不是我人生的全部。”

费若秋的职业生涯堪称辉煌,14岁随父母移居法国,16岁入选当地知名击剑俱乐部,19岁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赛事,他在法国训练期间因出色的技术和冷静的比赛风格被媒体称为“东方剑客”,曾获得世界大学生击剑锦标赛冠军、亚运会银牌等一系列荣誉。

在闪光灯背后,费若秋一直保持着对文学的浓厚兴趣,在辗转世界各地比赛的间隙,他总会在行李中塞上几本书籍,从加缪到鲁迅,从普鲁斯特到钱钟书,这位在剑道上锋芒毕露的运动员,内心却住着一个文艺青年。

转折:从剑道到校园的跨越

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过程并不轻松,尽管费若秋在役期间通过远程课程获得了球友体育app巴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,但要进入世界顶尖名校攻读硕士,仍然面临巨大挑战。

“那段时间我白天训练,晚上准备申请材料,经常只睡4个小时。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我的教练并不理解,认为我分散了太多精力,但我很清楚,学术生涯对我来说不是备选方案,而是另一个赛场。”

2024年春天,费若秋同时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他最终选择了哥大,不仅因为该校的比较文学专业实力雄厚,还因为纽约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氛围。

“击剑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如何做出选择并为之负责。”费若秋微笑着说,“就像在比赛中一样,你必须在百分之几秒内决定进攻还是防守,然后全力以赴。”

适应:文化冲击与自我调适

从聚光灯下的运动员到普通学生,这种转变并不容易,费若秋坦言最初几个月他经历了严重的“文化冲击”。

“在体育界,一切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,你的价值取决于比赛成绩,但在学术领域,过程同样重要,甚至更为关键。”费若秋说,“我一开始很不适应,总是急于求成,后来才慢慢学会享受思考和探索的过程。”

费若秋的导师、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艾伦·罗斯坦对他赞赏有加:“费若秋带给课堂的不仅是他跨文化的生活经历,还有运动员特有的纪律性和专注力,他能够将体育训练中的方法论应用到学术研究中,这种跨界思维非常珍贵。”

尽管学业繁忙,费若秋并没有完全离开击剑运动,他现在是哥大击剑俱乐部的荣誉教练,每周会抽时间指导校队成员,在他的帮助下,哥大击剑队在今年常春藤联赛中的表现有了显著提升。

“击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我不会完全离开它,只是现在与它的关系不同了,从职业变成了爱好。”费若秋说。

融合:体育与学术的双重人生

费若秋目前的研究方向是“身体叙事学”,探讨如何通过文学表现身体的体验和记忆,这一研究方向与他的运动员经历密切相关。

“体育是一种身体语言,而文学是文字语言,我想探索这两种表达方式如何相互影响和补充。”费若秋解释道,“击剑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自己的‘语法’和‘句法’,这与文学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”

在他的学期论文中,费若秋分析了法国作家让·艾什诺兹的体育题材小说,探讨了文学如何捕捉运动的瞬间美感,这篇论文获得了系里的最高评价。

“费若秋同学的研究为体育人文领域带来了全新视角。”罗斯坦教授评价道,“他能够从内部人士的角度解读体育体验,同时又具备文学分析的专业能力,这种结合非常难得。”

平衡:在东西方文化间寻找自我

作为一名在东西方文化环境中都生活过的中国人,费若秋对文化身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“我13岁前在中国接受教育,之后在法国成长,现在又来到美国深造,有人问我到底是哪里人,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局限性。”费若秋说,“就像击剑一样,最优秀的剑手往往能融合不同流派的优点,形成自己的风格,文化身份也是如此,不应该是排他的,而是包容的。”

费若秋现在经常参与纽约华人社区的活动,同时也保持与法国击剑界的联系,他笑称自己过着“三重文化生活”,虽然有时会感到困惑,但更多的是丰富的体验和视角。

“在法国时,人们把我当作中国剑手;我又被称为旅法运动员;现在在美国,我成了国际学生,这种‘跨界’状态曾经让我困扰,但现在我把它视为一种优势。”费若秋说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不止一种可能

对于未来,费若秋保持着开放的态度,他可能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,也可能重返体育界担任教练,甚至可能尝试写作。

“很多人认为职业转型是非此即彼的选择,但我认为不同经历可以相互滋养。”费若秋说,“我的击剑经历让我的学术研究更有特色,而学术训练又让我对体育有了更深的理解。”

费若秋正在筹划一本关于体育文化的随笔集,希望能分享他作为职业运动员的所见所闻所思,他也在与法国出版社合作,准备将一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介绍给法语读者。

“文学与击剑看似相距甚远,但本质上都是对人类处境的探索。”费若秋说,“击剑是在极短时间内解读对手意图并做出反应,而文学则是以更从容的方式理解人性和世界,我希望能够把这两种体验结合起来。”

在采访结束时,费若秋向我们展示了他随身携带的一本书——法国诗人勒内·夏尔的诗集,书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字:“每一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。”这是他的法国教练在他退役时写下的赠言。

“体育生涯教会我如何面对胜负,学术训练则教我如何思考问题。”费若秋说,“而现在,我正在学习如何将两者结合,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。”

从剑道到校园,从运动员到学者,费若秋的转型之路展示了一个当代青年不设限的人生可能性,在他的身上,我们看到体育与学术并非对立,而是可以相互成就;东方与西方文化不是非此即彼,而是可以交融共生。

在哥大校园的夕阳中,费若秋背起书包向我们告别,然后转身走向图书馆,那个曾经在剑道上敏捷矫健的身影,如今在学术的道路上同样坚定从容,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人生不只有一个赛场,真正的冠军在于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。